
讲座现场

艺术系主任孟滨教授主持会议
陈彦堂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先后任职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河南省文物局,并在若干教学机构兼任教职。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及文物外事工作,曾主持大中型考古项目及境外合作交流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在境内外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曾应邀出访欧美日韩和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学术讲座。作为主讲嘉宾,为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河南卫视、日本NHK、凤凰卫视欧洲台等媒体录制专题纪录片和系列电视节目。

陈彦堂先生进行讲座
拓片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本讲座分别从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两个不同的角度,释读拓片所具有的记录、保存古代艺术品的功能和对艺术品本体进行二次加工创作的属性。立足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角度,考察拓片如何实现文物资源信息形式的转换,把不可移动文物转化为可供流动展览的可移动资源,把立体的石质雕塑艺术品转换为平面的纸质绘画作品。因此可以认为,拓片不仅仅是对个体文物形态、文字、图案的复制与展示,同时也是把文物资源的属性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实质上是对文物资源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再发掘和再利用。
讲座中,陈彦堂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拓片作为记录古代艺术的方式和再创造的艺术两个方面的内涵。他指出,拓片不仅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古代文物的形状、质地和细节,同时也能够将制作人员的技艺、审美和情感融入到制作过程中,赋予拓片独特的艺术价值。
随后,陈彦堂先生详细介绍了拓片的制作过程。他强调,拓片的制作需要以对古代文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前提,通过对文物的细节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描绘,才能够将之清晰地复制到纸片上。在这个过程中,制作人员的技艺、审美和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一幅拓片都是独一无二的。
紧接着,陈彦堂先生提到了拓片的保存价值。他表示,由于拓片是对古代文物的复制,因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文物因时间、环境等因素而受到破坏。拓片成为了研究古代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保护和传承古代艺术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讲座的最后,陈彦堂先生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和重视拓片这种技艺。并与多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就拓片制作技术、古代艺术品保护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听众们不仅了解了陈先生的观点和见解,还获得了更多关于古代艺术品保护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现场互动环节
此次讲座不仅让大家认识了拓片艺术的真正魅力,也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为艺术系师生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艺术价值的发掘再利用提供了思路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