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教育论坛现场
学术报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刘颂教授进行了题为《向下扎根向上突破,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展望》的专题演讲,从研究生教育发展、开拓融通的育人平台搭建、言教融汇的人才培养方式、产教融合的探索实践、新形势下的挑战与回应等方面,探讨了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她提出,应持续探索“产-教-研-创”四维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快构建“专业度-成长度-匹配度-灵活度”四度集成的人才培养标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院长张延龙教授进行了题为《风景园林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的专题演讲,从本校博士点的基本概况以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培养机制、学位认定标准等方面进行介绍,特别是对风景园林专业博士未来的培养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分享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经验体会和未来期许。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志芳教授进行了题为《“景观设计研究”教学的重点、过程与成果》的专题演讲,她指出教学重点不是文章的数量,而是循证设计的思维。教学环节可分为名师演绎、教案学习、现场竞拍、组队落实四步开展,并通过实践案例分享了指导学生在循证设计思维下把应用类研究变成SCI论文的教学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李险峰教授进行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探索》的专题演讲,分享了对新时代风景园林研究生培养的思考,提出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农、工和人文社科交叉优势,搭建“双融、三维”人才培养体系,唤醒学生“集体精神”,以“空间”为引,以在地实践研究为媒介,助力乡村振兴,从而推动高质量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广思教授进行了题为《日常生活与景观叙事: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模式》的专题演讲,分享了华南理工大学“通过设计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项目学习和教学理论相融通,采用具有风景园林特色的规划设计研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实践性和默会性的设计知识,转化为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朱育帆教授进行了题为《清华景观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变局应对》的专题演讲,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指出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需要根据国内外专业形势变化,面向专业伦理整塑、专业教育核心认知与共识,关注科学技术的更新,坚持精深的国际化发展、联合开放性教学、师徒制教学基因导向和应用导向。
《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暨常务副主编、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金荷仙教授进行了题为《洞天福地——生物多样性时空特征与景观营建研究》的专题演讲。她指出,“洞天福地”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雏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重视“洞天福地”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意义,实现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王云教授进行了题为《体用并举·设计大义——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演讲,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基于资源多元、课程共融与实践创新理念,推行课程共融、实施设计实践导师制度、开展多元评价的教学改革经验。并提出了风景园林应以可持续景观与生态设计为核心任务,以自然和生命为本,建设支撑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的新兴设计学科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系主任邵继中教授进行了题为《守正创新、需求导向——华中农大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的专题演讲,以华中农业大学的风景园林教学历史为例,提出了建立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使命的学科共识,多元包容,夯实基础,开展有组织的风景园林科学研究。情境育人,境育十径,守正创新,让学生认识到“爱景园,始于心”的行业责任,投身于国强山川美的风景园林事业。
浙江大学风景园林带头人夏宜平教授进行了题为《科学引领、交叉融合——浙江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探索》的专题演讲,讲述了浙江大学风景园林办学历史和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办学特色,总结了以“园林植物研究与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国土景观保护与修复、江南园林传承与实践”为主的培养方向。结合浙江大学风景园林科研人才培养实践,分享了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办学机遇、挑战和经验做法。
研究生教育论坛的11位演讲嘉宾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风景园林发展趋势,从多维度总结了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从多角度分享了未来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为风景园林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与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内容提供 第十二届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