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平台建设 >

河南省风景园林国际联合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08-17 10:55    浏览次数:
       河南省风景园林国际联合实验室主要依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与河南省重点学科而设立,致力于解决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双重胁迫难题,以中原经济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调控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培育、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城乡绿地资源为途径,以统筹协调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为手段,以构建“山水林田城”五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为核心理念,以服务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要目标,探讨守护自然山水、传承地域文化、实现公众福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长期以来,河南省风景园林国际联合实验室围绕既有城市空间与绿地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以绿地结构、气候要素、流域生态、山形水势等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与宜居性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为切入点,构建以气候要素、流域景观、路域景观、山水格局为导向的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调控,服务于新型城镇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相关研究及规划设计,分别从气候、流域、路域三个视角入手,融合绿地系统的生态、形态、文态、心态四个要素,以城市微气候学、流域景观学、山水格局理论为基础,借助3S技术、无人机信息采集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定位观测结合设置,探讨不同城市区位条件、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城市尺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城市绿地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协同演化机理与机制。结合河南地域特点,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形态为指导、文态为内涵、心态为宗旨的设计思想,丰富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也渗透到城市的各个方面,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数据。由于该学科的研究多为区域层次,研究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大,并且需要多种数据,处理运算较为复杂。国内外研究形成了很多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多是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以数值模拟为手段,这就需要学科建立一个能处理海量数据、能存储大容量数据、运算速度较高的国际化数字化实验室。多年来实验室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3S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先后完成了郑州、洛阳、南阳、林州、禹州、西平、开封等河南省80%县市的绿地系统信息采集、提取、分析、评价与研究,建立了各城市绿地系统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为绿地系统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及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将为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实验室相继选派田国行教授、何松林教授、李永华教授、张开明副教授、雷雅凯博士等十多位老师,穆博、宋培豪等十多位博硕士研究生前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接收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研究生就读,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经验。尤其是2015年以来,实验室开展了中原经济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城乡绿地资源调控与景观生态设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形成了研究方向明确、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团队。先后邀请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Audrey Mayer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Gary  Gao教授、Qian Chen教授、TimothyMalinich教授,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Emily Minor教授,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Gunwoo Kim教授,德保罗大学Jessica Vogt教授和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Sándor Jombach教授莅临我校,以学术报告、学术座谈、课题指导、专题讲授、理论技术现场指导等多形式、多情景模式,围绕城乡绿地空间结构调控与功能提升、绿地空间对雨水资源再分配机理与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与示范、绿地景观格局与城市颗粒物空间分布耦合、绿地结构与城市微气候变化耦合关系与动态模拟、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的实施与管理途径、城乡绿地生态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城乡绿地标准化生态信息获取与综合评价关键技术、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技术方法与管控措施、可持续景观生态设计等多要素、多内容,向团队成员讲述了国外城市绿地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的理论和技术,引入了美国、匈牙利等发达国家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调控的新思路。并就科研团队的研究课题拟定、科研课题立项、英文学术论文撰写、郑州森林生态系统规划、湿地生态系统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调控研究等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与科研团队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研究与交流。为河南省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的调控与可持续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山水林田城生命共同体”理论与方法的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交互胁迫效应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河南省风景园林国际联合实验室将通过中外双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继续加强学科发展优势,将单一学科合作方式提升为多学科校际合作的科研战略新模式;继续扩大国际间交流合作,为河南省国际人才培养、科技交流搭建国际化平台;继续为中原经济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保障,为守护中原经济区自然山水、地域文化与公众福祉做出突出贡献。